首页
读书
网课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目录


正文

  陕甘宁边区系统的整风、反奸、抢救,大致上分两摊进行:中共西北局和边区全范围的运动由高岗领导,边区政府机关部份由李维汉领导。中央书记处虽指定任弼时代表中央指导西北局,但实际上是由康生掌握领导运动的实权。

  1943年7月,西北局召开坦白、抢救大会,一批张克勤式的“特务分子”被安排上台白首。与中直机关的情况相类似,西北局机关被“抢救”的对象大多为从国统区来的中共地下党员和青年知识分子。

  西北局民运部共有十多个干部,多为原西北各省中共地下党党员,均为知识分子出身。1941年,民运部机关党支部曾办有《西北风》壁报,对延安某些消极现象展开批评,由陈元方主编。该壁报在1942年春王实味事件发生后迅即停刊。高岗指责《西北风》流露“小资产阶级情绪”,是“发泄对他的不满”,陈元方随即被调往靖边县委担任常委兼统战部长。1943年4月,陈元方突然被通知返回西北局机关,“挎包未放下便被叫去参加批判会”,要陈元方交待《西北风》问题。批判者指责《西北风》与《轻骑队》一样,是“反党”的。随后陈元方遭到“无休止的批斗”,1943年将陈元方作为“死顽固”的典型进行“假枪毙”,最后送到边区保安处关押,而西北局民运部的所有干部都被打成“国特”、“叛徒”。①

  著名学者于光远此时在西北局第四局西北问题研究室作研究工作,在“抢救”运动中也被打成“特嫌”,被送到行政学院“特别班”接受审查。②中共西北局党校的教员大多为青年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许多人被打成“特务”。张宣,原中共成都市委书记,来延安后被分配在西北局党校任教,因被诬为“国特”,被送至边区保卫处关押。

  与西北局机关的“抢救”相同步,边区政府机关的运动也走向高潮。指定李维汉领导陕甘宁边区政府系统的整风、审干,是毛泽东一项颇为微妙的安排。李维汉是中共元老,五四时期即与毛泽东熟识。但在1927年后,李维汉与毛泽东并无密切交往。1933—1934年,李维汉在瑞金曾积极执行博古等打击“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方针,与毛泽东的关系十分疏远。自三十年代中后期始,李维汉转变态度,主动接近毛泽东,尤其在1942年主持中央研究院工作期间,李维汉积极遵从毛泽东批判王实味的部署,与毛泽东的关系已经十分密切。但是毛对李维汉还在观察中。1942年9月,李维汉调入边区政府后,康生下令禁止李维汉阅读中央电报,尽管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抵制了康生的这道禁令,仍指示将中央收发电文送给李维汉阅看,③但是,李维汉不会不知道在康生这道禁令后所意味的是什么。对于康生的这个信号,李维汉没有表示出任何不满和消极,相反,李维汉以更积极的姿态来贯彻落实毛泽东和总学委的部署。

  1943年5月下旬,由李维汉主持,在边区大礼堂召开了坦白动员大会,当场有张克勤式的典型作坦白交代。在这次大会后,边区政府所属各单位都对审查对象采用了车轮战的方式进行逼供,“只有程度不同之分”。

  边区政府秘书处至少有三次车轮战,其中一次是专门斗争区棠亮(当时又名唐亮),罪名是参加了湖南“红旗党”。区棠亮曾任中央妇委书记蔡畅的秘书,后调任林伯渠的秘书,她被施以逼供信,“甚至要进行捆绑吊打”。④另一次是“追托派”,被斗对象“被弄得精神失常”。第三组车轮战是“追叛徒”。

  ①王素园:《陕甘宁边区“抢救运动”始末》,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37辑,页215-18。

  ②于光远:《文革中的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页48。

  ③董纯方等:《呕心呖血抓建设——关于林伯渠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的片断回忆》,载《怀念林伯渠同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125。

  ④《林伯渠传》编写组:《林伯渠传》(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年),页286。

  边区政府系统“抢救”的高潮是追逼当时已近六十岁的原中共四川省工委委员张曙时。这次会议由李维汉亲白主持,在边区政府大会议室进行,“约有二三十人参加”。李维汉在会上宣布,凡是有问题的都应该坦白交待,但是会场上没有人发言。李维汉站起来说“有些老同志回延安已经有些时候了,但问题没有交待”,会上仍是鸦雀无声,一片肃然。这时,张曙时问:这话是不是对着我讲的?李维汉大声说:就是对你讲的,今晚的火就要烧到你的头上去。张曙时愤怒道:你有什么证据?把证据拿出来嘛,我没有问题,这种会我不参加。张曙时随即走出会场。①

  张曙时原是国民党左派,名列南昌暴动后成立的革命委员会二十五名委员之一,1933年参加了共产党,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1940年,张曙时与邹凤平等从四川撤回延安,先后任西北局统战部副部长和边区政府法制室主任。他被打成了“红旗党”,本不为奇。

  所幸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宽厚正直,对张曙时多方安慰,才使张曙时得以熬过难关。对区棠亮遭受磨难,从不动怒的林伯渠甚至拍了桌子,才使区棠亮获得了保护。

  林伯渠此时虽任边区政府主席,也名列边区系统的分学委负责人,但领导运动的大权却由李维汉掌握。林伯渠处事谨慎,“慈祥剀和”,待人诚恳,在边区享有崇高声望。在毛泽东的眼中,像林伯渠这样的忠厚长者只可列为“好好先生”一类,②显然不是领导此类整肃运动的合适人选,故有派李维汉来边区政府协助工作之举,而李维汉本人也属被考察的对象。

  在1943年抢救高潮之际,边区系统许多原由林伯渠介绍从国统区来延安的青年都被整成“特嫌”、“红旗党”(林伯渠曾任中共驻西安代表,中共出席重庆国民参政会代表,多次前往重庆),林伯渠虽然多加安慰,一时也无能为力,只能告诫这些被整青年:“你们可不要说违心的话,要实事求是。” ③

  1943年9月后,边区政府系统一批被怀疑为有问题的干部先后被调到中央党校三部接受进一步的审查。在“抢救”中,边区各机关“捷报频传”,边区政府研究室、法院、财政厅、教育厅都挖出了“特务”。散文家吴伯箫此时任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被打成“国民党CC特务”。边区银行行长黄亚光更成为边区远近闻名的“特务头子”。1942年下半年,康生在进行内部审干、肃特试点时就选中了黄亚光作为“国特”的标本,将其秘密逮捕和关押。到了“抢救”展开后,又将黄亚光拉出来,逼迫他指控所谓同伙,并全被送往保安处关押。

  由著名戏剧家塞克任院长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除干部受冲击外,还波及一般勤杂人员。有一个为剧院赶大车的人,被诬为“特务”,遭捆绑吊打,被“活活折磨致死”。④

  ①陈永清:《纪念林伯渠同志诞生一百周年》,载《怀念林伯渠同志》,页136。

  ②1947年受康生在晋绥推行极左土改的影响,陕甘宁边区土改也发生了乱批乱斗的现象,引起百姓恐慌。林伯渠为保护下属,主动承担责任,自称是“好好先生”,对犯错误同志帮助不够。参见刘景范:《回忆林伯渠同志在陕甘宁边区》,载《怀念林伯渠同志》,页118。

  ③《林伯渠传》编写组:《林伯渠传》(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年),页137。

  ④王素园:《陕甘宁边区“抢救运动”始末》,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37辑,页215-18。

  延安保育院为延安唯一收养干部子弟和中共烈士子弟的幼儿园,该院的工作人员也无法躲过“抢救”。李维汉承认,在保育院曾出现“车轮战”的过火现象。

  在直属边区政府领导的延安县和边区各县也展开了紧张的反奸、“抢救”运动。

  1943年4月,康生将其妻、时任中宣部干部科科长的曹轶欧派往延安县担任县委委员和县委宣传部长。曹轶欧下放延安县的目的是创造一套群众性反奸运动的经验,以证明毛泽东、康生发动整风、审干、反奸运动的合理性。

  曹轶欧甫抵延安县,迅速将所谓嫌疑分子集中到整风学习班,她以“大反右倾麻痹思想”、“提高对敌斗争警惕性”为口号,一口气把延安县宣传部部长许平、县政府三科(教育科)科长谈锋、蟠龙区宣传科科长黄流、县委宣传部干事杨志功等打成“特务”、“汉奸”。曹轶欧继而发起“坦白运动”,再施之以“瓜蔓抄”战术,将一大批区、乡干部,小学教员定为“特务”。川口区宣传科科长蓝琳彬在诱供、套供的巨大压力下,被迫承认自己是“三面间谍”,即“国民党特务”、“日本特务”和“意大利特务”。她何以荒唐至成为“意大利特务”?乃是蓝琳彬的丈夫武竟天(原中组部秘书长)此时已被定为“意大利间谍”。另一女干部、牡丹区宣传科科长苏平,因拒不承认自己是“特务”,被曹轶欧指控用“美人计”引诱农民干部做特务,下令将其逮捕入狱。①

  1943年7月7日,延安县举行群众性反奸坦白大会,贾拓夫代表西北局出席。经曹轶欧训化的男、女干部纷纷上台坦白,承认组织暗杀队,企图杀害党的干部。曹轶欧则号召失足分子抓紧坦白,宣称党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②大会持续近一天,最后由胡乔木讲话,揭露国民党“特务政策”的罪恶。③

  9月4日,延安县在蟠龙召开四千人参加的除奸动员大会,高岗发表了极具鼓动性的反特动员讲话,紧接着有二十三人上台坦白,这些坦白的人员在两天前受到高岗的亲自接见,高岗“赌咒发誓”保证他们坦白后绝不会被杀头。 ④最后大会安排一个已经坦白的“特务”的“白发老母,踩着小脚,蹒跚的步上主席台,在涕泗横流中感谢中共对她儿子的宽大为怀”。⑤

  曹轶欧在延安县的蹲点为开展群众性的反奸、抢救运动提供了生动有力的证据:

  —、各类特务运用种种办法已全面渗透到边区,不仅城里有特务,广大农村也有特务,敌情之严重远远超过原有的估计。特务的破坏活动五花八门,从散扩谣言,挑拨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的关系,到收集情报,拉拢干部下水,以及组织暗杀队,阴谋杀害干部。因此必须发动群众性的肃奸反特运动。⑥

  ①陈永发:《延安的阴影》,页282-83。

  ②陈永发:《延安的阴影》,页279。

  ③陈永发:《延安的阴影》,页279。

  ④陈永发:《延安的阴影》,页288。

  ⑤陈永发:《延安的阴影》。页252。

  ⑥陈永发:《延安的阴影》。页252。

  二、特务分子多为文教系统的干部和小学教员,以外来知识分子为主,延安县所属各区的宣传科长几乎全部是特务,所以知识分子应是被清查的重点。

  三、贯彻“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可促使特务分化,而已坦白的特务又可作为示范,为挖出更多的特务服务。

  四、利用召开坦白大会,让已坦白的特务上台现身说法,可以焕发边区人民对国民党“特务政策”的仇恨,大大提高边区人民对敌斗争的警惕性。过去边区自卫军(民兵)对锄奸没有感性认识,现在知道特务、汉奸就在身边,于是加强了警戒,仅延安县牡丹区,十几天内就在查路条中发现了三十二个嫌疑分子,全部交给了政府处理。①

  曹轶欧的经验为运动的深化加注了动力,边区各县以延安县的经验为榜样,纷纷开展群众性的反奸抢救运动。绥德地委在“抢救”中雷厉风行,将一大批知识分子打成特务。杨述(五十至六十年代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长)与其妻韦君宜当时是地委《抗战报》的编辑,很快就被当成“特嫌”揪了出来。杨述因是从四川来的地下党员,此时因四川党已被定为“伪党”,遂被关进整风班交待问题,每天凌晨还要冒着十二月的寒风在无定河边劳动。韦君宜受其夫牵连,也被组织怀疑,她虽然带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但仍被勒令搬出原住的窑洞,搬进一间四处漏风的破房。韦君宜“穿件破褂子,脚上穿着捡来的别人不要的破鞋”,想着自己抱着纯真的理想投身革命,今天却被弄成这个样子,“万感萦心”,偷偷吟成一首小诗:

  小院徐行曳破衫,风回犹似旧罗纨。

  十年豪气凭谁尽,补罅文章付笑谈。

  自忏误吾唯识字,何似当初学纺棉。

  隙院月明光似水,不知身在几何年。 ②

  绥德师范是“抢救”取得重大“胜利”的模范单位。1943年9月,绥师连续召开九天的控诉坦白大会,“在大会上自动坦白者二百八十余人,被揭发者一百九十余人”,“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刘锦梅,走上台只比桌高一点”,坦白她参加了“复兴社”。“十六岁的男小孩——马逢臣”,“手里提着一大包石头”,坦白他是“石头队的负责人,这包石头是他在特务组织指使下谋杀人用的武器”。据曾参加当年绥师坦白大会的作家韦君宜回忆:在坦白大会上,一个叫白国玺的学生交代说,“是特务组织指使他,叫他在厕所墙上胡乱画猥亵的画”。“又一学生说,他搞的‘特务破坏’是用洗脚盆给大家打饭打菜”。绥师“整风领导小组”还破获了一个“特务美人计”组织,“据说这些女学生竟接受了特务的口号:‘我们的岗位,是在敌人的床上’,而且按年级分组,一年级叫‘美人队’,二年级‘美人计’,三年级‘春色队’”。③最后,绥师竟挖出230个“特务”,占该校总人数的73%。

  绥师的反特经验被上级指定登载在绥德地委的《抗敌报》。当时任该报编辑的韦君宜等将一个已经坦白的女学生刘国秀写的坦白文章加上《我的堕落史》的标题刊载。此文一经发表,“后来的来稿越来越踊跃,越写越奇,特务从中学生‘发展’到小学生,十二岁的,十一岁的,十岁的,一直到发现出有六岁的小特务!”④

  ①陈永发:《延安的阴影》,页287-288。

  ②韦君宜:《思痛录》,页18。

  ③韦君宜:《思痛录》,页8。

  ④韦君宜:《思痛录》,页8。

  陇东地区的“抢救”更是酷烈,地委负责人李景波公开提出,由于1935年国民党开始实行党化教育,所以从那时以后来边区的知识分子都有问题。①

  刘晓——离休前任辽宁省计委副主任,1942年后被分配至陇东地委专署所在地的庆阳做财贸工作,“抢救”中被定为国民党“特务”,被押进专署保安处,受到十天十夜车轮战和假枪毙的威胁,而审讯人员则每两小时换一组人。刘晓最后被折磨得大吐血。

  在陇东地委办的整风学习班中,曾被评为模范县长的华池县县长汉杰,因不堪逼供,用皮带挂在厕所的一棵树上自杀而死。一位曲子县完小被集中来的女教师,吞了图钉自杀未遂。有的青年干部则因灰心绝望准备出家遁入空门。②

  西北局和边区系统在反奸抢救中究竟有多少人受害,据李维汉称,当时边区政府机关只有工作人员三、四百人,受“抢救”的百余人,“其中的二、三十人嫌疑较大,送往保安处,五十余人有一般嫌疑,送往行政学院(临时审查机关)”。九十年代初,有史料称,延安所属各县在“抢救”中被挖出的“特务”共2463名,③陇东地区外来知识分子几乎99%被当作“失足者”给“抢救”过。④在这一时期,仅延安一地自杀者就达五、六十人。至于西北局系统的“抢救”人数,官方至今未透露具体数目。⑤

  ①中央书记处:《发动华中反特运动指示》(1943年11月15日),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7册,页385;另参见蒋南翔:《关于抢救运动的意见书》(1945年3月),载《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4期。

  ②刘晓:《最美好的时光》,载《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页257-58。

  ③王素园:《陕甘宁边区“抢救运动”始末》,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37辑,页215-18。

  ④刘晓:《最美好的时光》,载《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页257。

  ⑤王素园:《陕甘宁边区“抢救运动”始末》,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37辑,页215-18。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